软土地基可采用强夯置换法、降水后低位强夯法或竖向排水体强夯法处理。
软土地基大面积强夯前,应结合勘察报告对暗溪、软弱下卧层进行勘察,对沟、溪、塘进行置换。
软土地基强夯应采用低能级、少击、多次夯击、先低能级后高能级的原则。夯击次数以两次或四次为宜,夯击能量应由小到大,按击实。具体工艺参数应通过试夯确定。
试夯应在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,通过监测夯击沉降、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以及检测夯击前后的加固效果,确定夯击能量、夯击次数、有效加固深度和间隔时间等设计参数。
夯点间距应根据建筑结构类型、待加固土层厚度、土质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。厚度大、土质差的软土层夯点间距宜为5m~7m,薄土层夯点间距宜为4m~6m。下一个能级的夯实点应该位于前一个能级的夯实点的中间。
单点夯击次数应根据待加固土层的厚度、表层土质情况和使用要求确定。要求夯沉最大,周围隆起最小。当粗粒土含量较高、表层土较硬或使用荷载较大时,可采取6 ~8击;排水和排水联合措施可采取2 ~6击。单点夯击次数应符合下列条件:
1.应根据设计的锤击数或试夯确定的锤击数执行;
2.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应大于下列数值:当夯击能小于2000 kn·m时,为50mm当夯击能为2000 kN·m ~ 4000 kN·m时,为150mm
3.夯坑周围的地面不应有过度隆起:
4.因为夯坑太深,所以举锤并不难。
两次夯击的间隔时间应按软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75%以上所需的时间确定。在没有实测数据的情况下,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。对于含水量高、软土层厚的粉质粘土和粉土,间隔时间宜为2 ~4周。
后脱水强夯应根据处理面积、处理深度和脱水方式分为几个独立的脱水系统。如果采用井点降水,在降水系统外3m~4m处布置1 ~2排封堵井点,井点间距为1m~2m。在降水系统中,应根据设计加固深度和土壤渗透性确定井点密度、降水井深、降水时间和降水深度,井点应布置成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网格。
1.竖向排水体应为砾石或砂砾混合料。排水体应布置在夯实点之间;
2.竖向排水体的深度应满足强夯厚度的要求;
3.表面铺设类似于竖向排水材料的砂石垫层,垫层厚度不应小于500mm
4.砂垫层所用砂应为中粗砂,含泥量不应大于5%,砂中粒径大于50mm的砾石不应大于总量的30%,其渗透系数应大于1x 10-2cm/s;
5.强夯的能级不应大于4000 kn·m,强夯形成的夯坑应回填相同的砂石垫层。